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雅教育项目自开展以来,一直秉持着“博学优雅、公民精神、国际视野、技能卓越”的教育理念。为更好地推进学校建设法学一流学科,博雅教育项目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全方位发展的优秀法学生为目标,不断创新法学实验教学,探索出包含体验式,阅读式教学法在内的多种法学教育方法。
读书会作为博雅项目的重要活动之一,立足人文学科基础,以融合古今中外人文教育理念为基本思想,帮助同学们在书籍中提高自我水平。
2017年12月16日中南法援16级读书会在南湖校区顺利召开。本次读书会主要讨论的书目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主持人汪颖宁同学指出,在西方政体思想史领域,孟德斯鸠被认为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集大成者。他的政体思想在西方政体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近现代宪政文明的理论基础。
黄子珊同学从三个方面对政体理论进行分析。第一,政体分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当时腐烂不堪的封建主义和“猛于虎”的暴政必须被消灭。第二,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权、互相制衡是公民自由的保障。第三,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同人民的性格、感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法律应考虑这种因素。
方明同学认为,法律存在于法同各种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中,如法律同政体、风俗、地理、气候、贸易等的关系,这些关系就是“法的精神”。他认为,三种权力应该由不同的机关拥有,不同的机关应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薛睿杰同学认为,“三权分立”最早出现在《政府论》中,即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分权学说是《论法的精神》的重要论题,其主旨在于反对将全部国家权力集中于专制君主一人手中。
卢梭《社会契约论》
主持人岑梓珩同学指出,在二战之后,人们对公共性重新进行讨论,是因为在资产阶级的框架下,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公共性的缺失。在福利国家中,公权力进入私领域,对资产阶级的利益产生侵害。
崔泽森同学认为,就对既有权利的保护方面而言,公共性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远超于对其的剥夺。
王栋杰同学认为,在大同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公共的一份子。无论是精英团体,还是广泛的小团体,都会呈现抱团的现象。圈子的不同会导致社会的隔离,要打破这种隔离状态,就必须提高整个社会对公共事务参与的积极性。岑梓珩同学进一步指出,这种参与涉及公意。公意要求人必须是有理性、有公共精神的人。随着福利国家的出现,大型的社会组织成为公意的载体,这是公共权力和社会权利的政治化。理性的公意在社会组织内部进行交流和对抗的同时,会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对抗和交流,因此不会出现相互倾轧的问题。
薛睿杰同学认为,公意是正确的,但众意只是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会在不同的利益当中被抵消。
岑梓珩同学认为,由于不同角色、不同立场的存在,人们在互相交换意见时,会把自己立场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抵消,向外显现的则是理性的一部分。
唐广同学认为,在当下,各种组织的存在意味着多元价值的存在。公共讨论要求人民从不同的角度发表意见,并让其他人听到、看到。这些表达汇聚在一起,才会构成一个立体的社会。当人民的意见完全一致时,他们就会处于一种相对闭塞的状态。一个人角色的多元化有利于个人理性的判断,只有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时,世界才是立体,而非平面的。
苏泽祺同学认为,人民在社会各个群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形成一个共同的看法,这是很难实现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使得公意的形成越来越难。人们或发声,或沉默,发声部分会盖过沉默部分,但往往沉默的大多数才是形成公意的决定性因素。
岑梓珩同学认为,沉默的大多数产生的原因是国家和公民的距离边缘化。一方面,政府内部官僚体系运作所带来的问题,使得精英阶层的意见被当作公意来行使;另一方面,国家活动的出发点并不是基于如何满足公民的需求,而是考虑如何将社会公共的金钱利益机制引入到私人生活领域。
下次读书会时间为12月30日,讨论书目为潘恩的《潘恩选集》和汉密尔顿等的《联邦党人文集》,欢迎同学们积极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