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法律诊所简介-课程特色

作者:2022/05/23 03:57浏览次数:11


证据法学法律诊所简介

课程特色

(一)课程目标

证据法学法律诊所课程针对法科学生事实认定能力不足这一突出问题而开设。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清晰有力地表达自我,并初步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学习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即事实认定能力的初阶和高阶培养。高阶培养部分跳出现有的课程来进行结构化目标设计,使教学改革思路得以拓展。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设计以理论与实践深度互联为目标,以类型化运用作为主要实现路径,根据高阶培养阶段中的类型化纠纷问题进行具体设计,同时兼顾课堂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兴趣,因材施教。

在使用具体案例素材时,第一是集中选用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类型化的指导案例。第二是挖掘整理“教学合伙人”亲身所办理的案件。前者反映司法实践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后者则包含着大量公开案例所未能充分展现的丰富细节,更能帮助学生了解司法实践的复杂性。在此过程中,“教学合伙人”的知识管理水平也随之提升,这也激励着他们在实践教学上有更多的投入。第三,学生可以根据其研究兴趣或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希望在课程中研讨的案例。前两类案例素材,学生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手册和往期课堂的复盘材料进行检索。

(三)课程运用的方法

第一,创设“教学合伙人”团队。结构化的培养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合作伙伴,达成共识,然后快速行动,“先有后好”是创新求变的要求。合伙人层面凝练的共识是:共建平台,各自努力,多点触发,因材施教。目前团队已有“教学合伙人”近50人,在系列课程和主题式实习项目上已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

第二,将类型化学习和团队协作良性竞争有机结合。课程突出强调诊所及实践课程,需要“在做中学”,更强调做的机会是需要提前准备和争取的。课堂划分小组进行团队协作式的专题学习,相应的专题由小组通过竞争的方式来进行分配,各小组需要在文献、规范和案例检索的基础上竞争,提出阶段学习计划。在此基础上,差异化学习也有了质量保证。

第三,注重学科交叉融通。专业课是基点,通识课是核心,实践课是突破点。课程除了强调要突破部门法的界限,将证据法与实体法、程序法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之外,还引导学生注重将心理学、统计学等相关通识及专业知识与证据法问题相结合,涉及交叉学科知识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是课程重要的学习素材。结课之后,有部分学生以家庭暴力的证据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并尝试运用了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四,反复强调运用复盘方法进行阶段学习总结。“回顾——反思——探究——提升”这一复盘方法,经过了近三年课程学习的运用及检验,被证明是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课程将个人复盘、小组复盘以及课堂复盘进行了整体设计,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及总评成绩的重要评定依据,不仅可以阶段性地把握个人及小组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为课堂积累丰富的学情分析素材。2020年疫情期间课堂的线上教学,课堂总复盘文稿共积累150万字,这也成为后续课堂教学手册的重要内容。

(四)课程特色活动

第一,指导小组开展课后团建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要求小组讨论,以哲学家、历史学家的名字来为小组命名,由此引导学生打开视野积淀底蕴。第二,在期中时进行课堂集体复盘,要求学生坐在教室中央,逐一进行口头复盘分享,集中讨论交流中的“倾听”等问题。第三,除“教学合伙人”全程指导之外,课程还会应学生要求,举办线上主题讲座,如207月专门举办了“女律师执业分享会”,让学生与律师等实务人员有了更多接触了解的机会。

(五)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注重对学习过程进行即时的反馈评价,平时成绩评定占总成绩的80%。具体要求是,小组每周提交一次复盘,每月轮值汇总一次课堂复盘,在期末时,再要求每位学生和每个小组提交个人及小组的总复盘。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了解每位学生个人和每个小组的学习状况,也因为功夫用在了平时,学生不会在期末突击应考。课程的期末考核,以综合性的模拟法庭为主要方式进行,这既是期末考核,也是一个学期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学生会因此而更有获得感。

(六)课程思政特色

证据法学诊所课程,注重在课程思政方面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学思结合。通过对司法实践中证据问题的深入了解,学生更能反思实践的复杂性,对于类型化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能够有切身的体会,也能在此过程中反思证据以及法律的限度,从社会综合治理的多重维度去思考问题。

第二,知行统一。“一看就会,一做就废”是实践教学反映的突出问题,学生通过对案件的研判,特别是了解和辅助“教学合伙人”、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办案过程,更能体会“行动是获得真知的关键”,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走出课堂去学习。

第三,勇于探索、善于解决问题。证据问题的背后是人与人的互动,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课程中认识到,仅凭助人的一腔热情并不能解决问题,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更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多元复合的知识,同时还要对大量的职业伦理问题保持敏感,这样才更可能突破思维的局限,增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也会让学生自己受益终身,成为终身学习者。








版权所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文治附楼三楼    邮政编码:430074    站点访问量: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