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阅读

作者:2012/05/14 12:00浏览次数:2120

 
     受人之托,给师弟师妹们讲讲怎样阅读,如果能结合一本具体的书在一边交流读书感想的同时一边告诉大家我读书的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好,但由于昨天才知道你们这周读的书是《利维坦》,所以没有时间认真读这本书就来给你们讲了,有些不负责任,这里表示抱歉,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和大家交流读书,我还是非常乐意的,但要提前一周告诉我书单。
 
     下面进入正题——如何阅读,因为不是阅读散文诗歌小说之类的文章,目的更侧重于知识的获得,而非情感上的共鸣欢愉等等,所以,我将这个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如何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为了使我所讲的重点更突出,让大家印象更深刻,我从所讲内容中提炼出5个关键词:问题、体系、推理、传达、创造。
先对这五个词做一简单的体系架构。问题是阅读的起点,所围绕的中心,问题的分析、解决和运用是要达到的目的。体系包括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是对问题所涉对象的解构,要求能通过阅读形成一张清晰的体系图。推理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过程,是建立体系架构的途径,通过推理要能知道从前提到结论的演进过程。前三个关键词是知识的获取阶段。传达和创造则是知识的运用阶段,传达是将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向他人表达让他人理解的过程,也是检验自己是否理解知识的过程,创造则是将所获取的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也是对知识获取的巩固和更深的目的。
 
   问题——阅读的动力、起点与核心。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从阅读中获取知识,这里不是空谈使人类知识库产生增量,而是首先使你自己的知识库产生增量,获得以前没有的知识,如果一本书读完,不能获得新的知识,在讲读书感受的时候只能简单的照着书本念,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只能说明你能机械地认识书本上的字,能够读出来,不能说是阅读,更不用谈产生知识增量。产生知识增量的过程是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描述、分析以及推理甚至解决来完成的。
有很多同学反映读这些经典读不下去,非常枯燥,如果把这些经典看成一些没有意义的文字,当然非常枯燥,但是如果有一个问题吸引着你,在问题的吸引下去读效果就完全不同,因为人的心灵爱追索原因,追索问题答案的过程好像是一个奇妙的探索之旅,想象自己是在进行一次思维的旅行。当你因着内心求知欲的冲动,因着探索的猎奇而去看一本书,会让你不自觉地全情投入,好像整个世界都会变得不一样,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你和作者思想的对话、辩论,会让你忘却周围的烦恼、功利等等一切繁杂的事物。我爱阅读,也正是因为从阅读中可以带给我无穷的快乐。
比如《规范性来源》一书,全书都为围绕着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那些‘你必须’‘你应该’等等这些事情的强制性到底从何而来”即为伦理规范寻找哲学根基。看书的时候围绕这个问题去看,会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阅读,也可以帮助你理解作者所讲的各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有哪些前提,结论是如何推导的,这些思想是从哪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的等等。
 
   体系——在坐标系中找到事物的位置,用显微镜看事物的内部构成。
确立了问题之后就要进入正式阅读了,作者对问题的态度以及观点构成了一个思想或主义;为了解决问题,作者必然要描述若干对象、事物来分析解决问题。为了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就需要我们绘制两张图,即构建事物的体系,包括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
外部体系是指为你所理解的事物找到一个坐标系,找到对象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就好比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没有人指引的时候要去某个目的地,会让你不知所措,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一张地图,能让自己所处的位置与目的地联系起来,知道自己所了解的对象在这个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比如《利维坦》这本书,虽然很多人觉得这本书写得不好,有些思想比较落后,但如果将我们了解的对象放在西方法律思想史这个坐标系中去理解就不会这样理想了。历史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定的思想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中,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有意义也不是以现在为参照系,而要将其还原到其所处的时代。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这一坐标系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法理学中的根本问题,比如什么是法,法律的本质是什么,实证法的效力来自哪里,国家的起源等等。从古希腊罗马时期早期自然法到中世纪的神意论,再到古典自然法,再到历史法学派,实证法学派……其思想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霍布斯的思想处于古典自然法阶段,与格劳秀斯、洛克、孟德斯鸠等处于同一时期。虽然相对于现在可能觉得有些思想比较落后,但相较于之前的神意论,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回归到坐标系中,我们可以更宽容、更平和的学术态度来看经典书籍。
了解作者的背景对文章的理解也特别有帮助,比如霍布斯所处的年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其学术背景有数学、逻辑学、哲学,接受过许多新科学的思想,所以可以理解其唯物主义的思想,无神论的思想以及用数学、几何等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
 
内部体系是用一台显微镜,透过事物的表象,深入其本质,探寻事物有哪些构成部分,各个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和事物整体是什么关系,这个部分因为什么样的性质在整体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哲学中对事物的描述:事物由质料和形式构成,质料是组成部分,形式则是组成部分之间以之结合并发挥特定功能的模具。
比如建筑,知道了建筑的材料和一张设计图就可以使其建成。
在法律关系的分析也是如此,比如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三: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引起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就是法律事实。常常有人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面对众多的描述不知所措,而法律关系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一主体对另一主体有无请求权,请求权的发生常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所以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寻找有没有该请求权得以成立的规范。如果有,再分析该请求权基础规范的构成要件,将案件事实与构成要件一一对应,这就是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方法。(知道了使请求权得以产生的原因以及该原因的构成要件,就可以知道有没有请求权。)
 
   推理——从已知通往未知的桥梁
为什么需要推理?我记住观点或结论以及法律是怎样规定的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记住是怎么来的。现在大部分人读书或学习,特别是法科的学习,常常忽略了推理,仅仅只是将知识点机械地记忆下来,我不否认这样也能在期末中取得好成绩,或者在别人问到时可以流畅地背出答案。那为什么还需要推理呢?
因为人们认识事物有一种连续性的思维,不容许有跳跃性,如果有人在讲一个你全然不知的事物你会听得云里雾里,而如果在讲授时以你已知的经验为前提,告诉你从你已知的东西到新事物的推理过程,你会很快理解这个事物,并且完全不需要机械的记忆,法律虽然很庞杂,常常有人在考试前叫苦不迭,其实绝大部分知识都是不需要记忆的,只要你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其他的特征、法律规定、要件、效果等等都是可以推理出来的。
而且,机械地记忆只会让我们浮于表面,根本没有理解。如果扪心自问一下,你真的知道这个事物、这个制度吗?它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结构,发挥着怎样的功能,如果没有这个制度会怎样,为什么这个制度要这样规定而不是其他,难道法律的本质就是强制性,法律上关系的调整和行为的安排,到底有什么目的和意义?一连串的发问会让我们不知所措,在面对新问题时更是捉襟见肘,所以,在学习时要重视推理的运用。在阅读时也不要只看作者的观点,经典书籍之所以经典不仅仅在于其提出了什么观点,更在于其得出观点的过程,特别是哲学等思辨性强的书,要注意学习作者的推理过程。
 
   传达——知识的检验与传播
要检验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一个知识,不是看你是否能认识书上的字,也不是看你能否完整地照书上所述写出答案,而是你能否用自己的日常的语言让一个不了解这个知识的人(当然有一定知识背景和理性能力)理解这个知识。完全照搬书本所述只是书本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前文所述,因为人认识事物的习惯是连续性的,如果你只是照搬书本机械地告诉他一个他完全不知道的东西,他一定会听得云里雾里。只有你知道事物的来源、作用原理、推理过程,才能结合受众的经验,将知识以一种连贯的形式传达给他人,他人也才能真正理解这个知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老师照搬书本讲,学生不愿听或者只是机械的记,也是为什么在读书会上有人分享读书心得时如果只是照着书念,周围没有人听,读书会效率低。就是因为讲授者没有真正掌握这个知识,没有结合受众的经验,没有遵守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认知规律。
 
    创造——知识的运用
创造,或许有人觉得创造太遥远,太难,那是科学家的事,与我们学生有何干系,特别是对于法科学生而言,更是避而远之。
我这里也不是想卖弄自己有多了不起,基础都没打扎实就好高骛远地谈创造。但在此我并不想谈关于创造的权威定义,这样只会让大家更畏惧不前。我理解的创造很简单,创造就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于新的事物上。我掌握知识不是为了其他什么,而是为了运用。如果纯粹只是为了增加知识增量而掌握知识,那是没有意义的,有些人反映,即使当时理解了的知识,很快就忘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忽略了运用。《利维坦》第33页“学识是关于结果的以及一个事实与另一个事实之间依存关系的知识,通过学识,我可以根据目前所能做的事,推知在自己意愿的时候怎样做其他的事,或怎样在其他的时候做类似的事,因为当我们看到某一事物是怎样发生的,由于什么原因以及在什么方式之下发生的以后。当类似的原因处于我们能力范围以内时,我们就知道怎样使它产生类似的结果。”
比如,电灯的发明,当爱迪生知道需要一种金属,能够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等等性质,而恰好钨丝自身的属性能够满足这种需要,于是将钨丝运用于其上,电灯发明了。
又比如,人类了解了进化的原理,知道了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知道了什么样的碱基序列表达的结果可以产生怎样的性质,于是基因技术发明了,杂交水稻、克隆动物等等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新事物就产生了。
我之所以对法经济分析感兴趣,不是为了交*而交*,为了创造而创造,而是因为,我了解了经济分析的核心就为解决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而法律制度要达到的目的除了通常的公平正义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即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而经济分析的方法恰好可以满足这个需要,而且其严谨精确的分析思路会产生强有力的解释力。
 
一点粗浅不成熟的感受谨记于此,供大家或参考或批评,希望大家把阅读坚持下去,从阅读中获得快乐,获得知识,并能创造性运用知识。
版权所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文治附楼三楼    邮政编码:430074    站点访问量: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