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读诗消永夜,南湖梦里沁梅香

作者:2013/11/17 12:00浏览次数:861

 

(学生通讯员 赖艳芳 学生记者 定世豪)

11157点,在我校模拟法庭一热烈的掌声中,第四期博雅讲座有幸迎来了公共管理学院的国学专家刘纯泽老师,为在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学盛宴,讲座主题是《唐诗是怎样写成的——音律的平仄交错与结构的起承转合》。此次讲座由法律援助与保护中心举办,现场座无虚席,到场嘉宾有韩桂君老师等。

唐诗作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言之不尽,道之不竭。诗有起承转合,刘纯泽老师的整场讲座也如诗,法度严谨,文韵悠长。老师对唐诗的见地与造诣实为高深,但照顾到在座同学,老师选择了简单生动的语言,以“为何要懂一点唐诗”为缘起,结合当代人们短信日趋庸俗的现状,希望以诗博雅,开启同学对于诗歌之美的领悟。老师为在座师生精辟地阐述了何为唐诗,进而展开了对唐代格律诗音律的平仄交错与结构的起承转合之讲解。

在对唐诗音律的平、上、去、入及平仄定式的形成进行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后,刘纯泽老师旁征博引,以《山中送别》、《登鹳雀楼》、《红豆》等诗来阐述唐诗音律平仄的玄妙。老师表示,唐朝的格律诗,不仅美在文辞,更美在音调。例如“王孙归不归”一句,以平声结尾,余音缭绕悠长。同时,可以作为音乐来唱的唐诗,并不能简单地将平仄相交错。唐诗中的很多读音按照今天的读法是有偏颇的,且不符合音律的变化规则。例如“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我们通常将其读作第二声,而实际要读成第四声才符合音律节奏的变化规律。

在对平仄音律进行分析后,刘纯泽老师现场对唐诗进行了演唱,展示了平仄音律不同对诗歌的影响。老师悠扬的歌声将听众带回了春草凄凄的远唐,大家被老师深情的演唱打动,气氛热烈,掌声雷动。

对于唐诗的结构,老师总结了四个字用以概括:起、承、转、合。“起”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承”是接“起”,补充情景;“转”处触动情感,作为上下纽带;而“合”即为情感之所在,抒发全诗情志。老师仍以王维的《山中送别》为例,在这首诗中,“王孙归不归”即是情感所在。通过诗歌结构背后的情感分析,“王孙”实际上不会再来,可诗人却仍在日暮庭院中逡巡,等待离人重归,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流露。讲至此处,老师还与听众分享了自己青年时期与一位老人的相识之缘,使老师亲身感受到“王孙归不归”的情怀。刘纯泽老师深情的回忆,深深触动了台下听众的内心。

随后,老师展示并讲解了他自创的诗歌《劝学唐诗》,劝勉同学们在凉月霜草中,忘却天地萧条,“归去读诗消永夜”,而于“南湖梦里沁梅香”。

讲座最后,老师热情详尽地解答了在场观众的提问,认为“诗是修身治国的手段”,他鼓励同学们多学习唐诗,以使人达到礼记中所言“温柔敦厚”。老师优美的文辞,真挚的祝愿,再次打动现场的听众,此次讲座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版权所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文治附楼三楼    邮政编码:430074    站点访问量: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