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雅教育项目自开展以来,一直秉持着“博学优雅、公民精神、国际视野、技能卓越”的教育理念。为更好地推进学校建设法学一流学科,博雅教育项目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全方位发展的优秀法学生为目标,不断创新法学实验教学,探索出包含体验式,阅读式教学法在内的多种法学教育方法。
博雅百科读书会作为博雅项目的重要活动之一,立足人文学科基础,以融合东西方人文教育理念为基本思想,结合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要求,旨在向读者与专业指导老师间提供交流平台。
2018年5月26日,第十九期博雅教育百科读书会成功在文治楼六楼会议室顺利举办。
指导本次读书会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陆剑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权法、合同法、土地法,本次读书会讨论的书目是朱苏力的《送法下乡》,本次会议由16级本科生王栋杰同学主持开展。
会议伊始,邹珺同学首先分析了基层司法产生的原因和必要性。她举例说明了送法下乡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权力运作的战略,今天的司法下乡其实是为了保证和促进国家权力向农村有效的渗透和控制。由于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乡村成为国家权力的边缘地带,因此送法下乡成为了一种国家权力试图在乡土社会树立权威并使之得以真正实现的战略性选择。
龙腾同学主要分析了基层司法权威在农村地区弱化的原因。他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地理空间,乡村地处偏远,其自然空间改变了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的强弱关系;二是人文空间,乡村熟人社会排斥陌生司法人员。
陆老师提示同学们书中主要运用了三个核心理论资源:一是吉登斯的民族国家观念;二是福柯的社会治理理论;三是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理念。
接着,与会者开始讨论基层司法存在的内部机理与自存环境。
胡巧莉同学从韦伯的支配社会学入手,通过分析“依法借贷案”得出结论,即中国基层司法的内在机理为以传统型支配和卡里斯玛型支配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法理型支配,以达到实质与形式的有机配合。
向文浩同学则从传统到现代的视角分析了送法下乡的逻辑、困境与进路。自近代以来,我国法学研究长期处于对西方照单全收的状态,但中国文明传承千年造就了我们自己的历史与文明,二者不可避免产生冲突,因此会出现种种中国问题。他认为“冲击—吸纳—整合”是中国传统面对西方法治的基本模式,我们面对冲突时不应以西方为本位,而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传统中国才是我们的根本。
陆老师认为,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是被动的历史,是救国图强的过程,没有体现独立价值,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尊重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吸收西方经验,然后进行整合,寻找最适合中国的道路,从而解决中国问题。
第三个议题是基层司法的现状概述和事实困境。
郭增晶同学认为当今的中国法治已与书中描述的法治大不一样:法律专业人士增多、司法改革、法官员额制改革等等,但中国基层司法的广阔性和覆盖性决定了我们还需要长期关注送法下乡,还需要通过经验累积促进司法进步。
徐小羽同学从法学家、基层司法工作人员和基层普通乡民这三类人的视角来探讨不同群体眼中的基层司法定位问题。她指出我们探讨定位是为了能够达到理解、形成共识,从而使法治成果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在谈到基层法院纠纷解决和规则治理的冲突中,汪千惠同学认为,法官应当将一般规则与个案的特殊情况相结合,在规则治理的框架内发挥司法的能动性,适当进行自由裁量,促进“情理”与“法理”的融合统一。
陆老师认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已经转变,由乡土中国变为了城乡中国。在社会转变中大部分社会治理的任务都交给了基层法院,这说明社会治理出了问题。由此陆老师提示同学们适当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在司法成本和社会成本都远远高于问题本身时可以考虑选择成本低效率高还能维持社会秩序的方法,而这也是基层司法的一大特点。
紧接着,与会者对审判委员会的存在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崔泽森同学认为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朱苏力教授得出的结论在当时是正确的,但已然不适用于我国的社会现状。书中表示支持的观点都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反而是一种因为在中国所以合理的论证模式。
李英奇同学通过横向比较学界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她梳理了贺卫方教授与苏力教授的争议焦点:一是法官独任审判与审判委员会审理疑难案件哪一个更能保证司法公正?二是院长对司法独立的影响有多大?然后她具体阐述了二者的不同观点,认为审判委员会的合理性问题本质上是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哪一个更有利于司法独立的问题。
陆老师认为在审委会审理案件过程中,法官的意见倾向性在汇报中就有体现,而对于案件结果,在当前的司法环境下由于大家都怕担责所以一般不改变主审法官的意见,从这个意义上看,以前审委会确实可以起到保护法官的作用,但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在保护作用了。
最后一个议题是对基层司法的未来展望和个人启发。
轩志豪同学认为基层司法遇到的困难不仅因为乡土中国的特殊性也可能因为法治制度本身的问题,因为法律无法渗透社会方方面面。法治是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还需多种制度作为辅助。在急剧变化的中国,“送法下乡”在“新乡土社会”要有新的面向,以治理为目标,重视基层法律教育。
戴慧娴同学认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法律人的使命,这要求我们首先要立足于中国自身问题,从迷失自我到重新寻回自我;其次要拥有广阔的眼界,不能局限于书本,更要关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拥有眼界和意识不能高喊理想,需要静下心去关注现实问题,法律人任重道远。
陆老师指出,我们之所以要读这本书,首先因为苏力是第一个真正研究中国问题的并产生了世界影响;其次苏力在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问题时与我校关系密切;最后18年前的书对现在的意义依旧很大,它指引我们怎样对接社会,对接中国问题。接着陆老师启示我们读书要进行拓展阅读,同一个问题还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反思,但读书不能唯书,一本书能引起争议就是好书。最后陆老师说到,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他希望我们成为真正思考审视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书会接近尾声,陆老师挑选了3名优秀读者并赠送图书,获奖者与陆老师合影留念。至此,第十九期博雅教育百科读书会圆满结束。
编辑:陈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