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16级首义校区第八次读书会圆满召开

作者:2017/06/06 02:53浏览次数:65


博雅教育16级首义校区

第八次读书会新闻报告

201764日上午八点,在首义校区图书馆四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援助与保护中心2016级大一下第八次读书会在此展开 。此次读书会由韩老师、15级宁新波师兄、15级程仪灵师姐和15级杨倩师姐做指导。

第一本讨论的书目是萨维尼的《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


二组的王雪同学从正反面阐述萨维尼对于罗马法的编纂的看法,由此延伸到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可行性:不仅要从民族意志考虑,也要考虑我国相关的本土资源。

刘晓兰同学就本书提出了两个观点:历史在法律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既有来源式的,也有未来式的影响,萨维尼书中的历史是宏观意义上的概念,不仅有过去的也有未来的,而法律与历史需要融洽相处才有利于社会发展。她谈到书中使用大量篇幅描述罗马法,考虑到十三世纪对德国历史的重大影响,以至于可以说罗马法是德国历史的一部分。

薛睿杰同学从四个方面来展开萨维尼对于法的相关阐述。第一个,法的本质。这由民族的信念与民族特质所决定。而民族性格与民族情感存在于历史之中;第二个,实在法的起源。萨维尼假设了一个远古社会的环境,以相似的语言做出调整内部关系的规范,这种社会规范并非孤立存在,法律与民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同发展;第三个,立法的基础。萨维尼将其归为两大类,立法能力和社会基础,作者认为德国不具备这两种条件所以反对法典化;第四个,书中认为背景即是当时法典化的浪潮。萨维尼认为法典化的对于德国来说是事倍功半的。


谭霖浩同学同样从梳理主要内容的角度出发,他认为萨维尼对于帝国问题的回答有着完整的流程。同时作者认为德意志民族精神与罗马法有很大关联,鼓励以以史为鉴、循序渐进的手段发展,最重要的是时刻使得法律像罗马法一样处于生机勃勃的发展状态。

接下来是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一书的讨论。


万洁同学对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林语堂先生自童年、少年的经历开始,讲解自己一生信仰的过程,并对我国各个流派思想的批判,到最后作者又指出了信仰的目的地。而关于理性与宗教,许多人认为信仰宗教是非理性的,但万洁同学指出,理性和宗教之间没有必然的对立,并引用林语堂对理性的质问与回答。认为理性与宗教同样是对世界思考的反馈。接着,主持人肖遥对林语堂对宗教的看法进行了总结。


刘康同学引用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提供对宗教的看法。宗教实际一直都有其存身之地,因为它们都有着世俗的一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引用指出宗教是人希望的表现。这种希望的力量不可摧毁。

薛睿杰同学则从宗教起源方面来阐明自己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她认为,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也促进了宗教的诞生,而解释的增多与体系化则促进了宗教信仰的发展。


王璐同学则从书中林语堂的亲身经历出发,从作者这一基督徒的视角,对宗教信仰与儒释道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王栋杰同学则认为,宗教之所以延续到现在,是因为宗教在不同时代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任务,宗教每个时期的独特价值才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符双喜同学则在发言中谈到了自己对宗教作用的看法。他认为,即使是我们在病痛中的呼喊,也存在着对人性卑微和对神明的敬畏。同时他也结合自己行走寺庙等个人经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说明——宗教是一种精神与生命的寄托。


刘康同学总结了之前涉及到宗教的书籍,包括新教伦理,法律与宗教。并提出了他对人工智能和宗教关系的看法。而关于道德与宗教,他认为,道德是对宗教扬弃之后的净化,而法律是现世的宗教。


区国澄同学谈到在信仰之旅中,信仰实则来自于对万事万物的敬畏;而关于宗教,区国澄则认为,对于法律人来说,法律才应当是我们的信仰。


而岑梓珩同学提出了自己对宗教一方面的担忧。他指出目前某些国家只是依靠宗教进行维系。而宗教的解释权则归于国家、将宗教介入政治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韩老师对以上发言做了点评:


对于《论立法和法学的当代使命》一书,首先看萨维尼首先要懂萨维尼,德国的立法技术在于他们抽象的逻辑思维,而这种高度的抽象节省了很多的成本,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对于德国的历史背景也需有所了解,萨维尼处于一个大众希望德国的法典化可以促进德国的统一的时代。其次,韩老师鼓励大家对于自然法学派的学习,一个国家的立法确实与民族有关联,但民族特性如何发挥有益作用则取决于一个民族的智慧,我们自己的民法典属于一个混合产物,广泛汲取了其他国家的民法典的经验。最后,将这些理解补充到同学们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从异教徒到基督徒》,韩老师认为读者在书中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可看出林语堂对于自己人生的选择越发成熟。由于目前我们自身人生经历的缺乏,对于不够了解的事物应抱有应有的尊重,不可作盲目武断的批判。只要宗教可以立足你的心性,可以将内心的善化作善行,以此规范自身不去行恶,这就是信仰。神学与宗教并非外在之物,这是内化于信徒的、由内而外地发挥作用的事物避免。


接下来到了休谟《人性论》的发言环节。


方明同学从休谟书中对于因果关系的阐述发言。在结合以往对于哲学的学习经验谈了关于自己对于休谟因果论的观点。薛睿杰同学在方明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补充。


下面进入梁启超《新民说》发言环节。


主持人张蕊灿同学先对《新民说》做了简要的背景介绍。首先,甘宗林同学对梁启超先生书中新民的各种特征,结合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阐述。其次,谢荣荣同学以新民为角度,谈到了自己对新旧特质碰撞的理解与看法。而关于统治者,梁启超先生认为,新民不能只局限于统治者。郭增晶同学将胡适、梁启超两位先生的观点进行了对比,并以当时世界各国的近代化进程为例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说明。刘康同学则旁征博引结合《文明论概略》《旧制度与大革命》谈了公德、私德的看法。他认为,公德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够改变社会风气。而私德更不可能具有流传性。唯有国家风气的变革才是国家整体变革的基础。而国家风气更加依靠的是一种国民性的教育。袁明慧同学则结合书中内容谈了文化心理层面国民启蒙的重要性。

最后,韩老师结合她对梁启超个人的理解,谈到了我们与先贤之间思想的距离。这就造成了我们积累的困难。而《新民说》只是我们了解梁启超先生的引子,梁启超先生其人,其所处的时代,都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去了解。而关于公德与私德,韩老师则希望我们在谈论的时候多结合实例,又举美国黑人的平权运动等进行了说明。


最后一本书是《孟子·尽心》。主持人提出有关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两者的问题,唐广同学从孟子的个人主义与社会管理出发,结合文本说明了自己的观点。韩老师就相关问题做了点评与指导。

至此,我们本次读书会的读书讨论环节圆满结束了,希望在接下来的读书会都能够让大家有所裨益!


之后环节为法援16级公共服务工作竞选环节,由于时间原因韩老师不能够参加。最后竞选结果:方明,王栋杰,汪颖宁,薛睿杰四名同学当选,恭喜他们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同学可以积极参与到法援的学习交流与工作中来,为建设一个更好的法援努力!



版权所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文治附楼三楼    邮政编码:430074    站点访问量: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