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援动态 | 博雅教育17级读书会圆满结束

作者:任培君2018/11/19 05:03浏览次数:11

2018113日晚上19:0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援助与保护中心17级预备队成员于文澜楼四楼会议室召开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主要分为小组案例讨论、书目讨论两个部分。讨论的案例为发生在武汉的一起斗殴命案。讨论的书目为《学术与政治》和《邓小平时代》。第八组成员主持本次读书会。

  

案例讨论

案例简要概括如下:

201622813时许,杨某伟(51岁)、杨某平(55岁)在武昌区杨园街住所门前,遇彭某明(44岁)遛狗路过,杨某平摸了彭某明所牵的狗,双方为此发生口角,彭某明当即扬言去找人报复。

  

10分钟后,彭某明携另外三名男子,手持洋镐把,返回来找杨氏兄弟。彭某明率先冲到杨某伟家门口,与其发生打斗。杨建某伟用单刃尖刀朝彭芳明胸腹部猛刺数刀。双方打至门外的街上,彭某明邀来的三名男子也冲上来,用洋镐把对杨某伟进行围打。杨某平看到弟弟被打多人倒在地,并且听到有人喊着打死他、打死他,认为弟弟的生命危在旦夕,所以立即回家拿出了双刃刀冲向了狗主人,挽救弟弟。

  

彭某明受伤后离开现场,不久因伤势过重倒地,抢救无效死亡。经法医鉴定,其胃、肝破裂,因急性失血性休克而死。

  

同学们根据案件事实经过,对案件所涉及的当事人中谁有罪、有何罪展开了激烈讨论。

  


(同学们进行案例讨论)

  

薛莲同学认为案例中虽然彭某明率先与杨某伟打斗,但杨某伟并未面临危及生命的侵害,他持刀刺人的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属故意伤害。而之后对方三人对其进行围打,双方力量悬殊,此时哥哥杨某平的挽救行为属正当防卫。

  


17级预备队成员薛莲发言)



阴俊同学认为,彭某明等人的行为发生在杨某伟家门口,对公共秩序影响不大,不符合聚众斗殴罪中破坏公共秩序这一构成要件,因而属于故意伤害罪的共同犯罪。



汪颖同学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彭某明手持洋镐率先与杨某伟打斗时,杨某伟的生命安全所受威胁程度未知,无法否定正当防卫之猜想;第二,对于聚众斗殴罪的破坏公共秩序这一要件,更应强调其造成的社会影响;第三,杨某伟面临威胁时说出的来啊更符合大众遭受威胁时的普遍反应,不能以此确定其聚众斗殴的故意。

  

《学术与政治》

游慧熠同学介绍了本书的作者和创作背景。韦伯不仅是一位百科式的学者,还广泛地介入公共讨论、参加政治活动,是当时德国政坛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一战结束,战败的德国整个社会从繁荣转入萧条,理性被质疑、意义被颠覆、整个时代的精神焦灼不安,个人命运与国家走向该何去何从之类的问题让大学生们焦虑不安,他们急需一个答案。因而韦伯才发表了这篇面对慕尼黑自由学生联盟的演讲。

  


17级预备队成员游慧熠发言)

  

任培君同学总结了以学术为业的条件:一是物质保障,保证自己的温饱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二是机遇与灵感,虽然这在人可控范围之外,但将热情与与工作结合能使我们更快找出并解决问题,进而弥补这一不足;三是要虔诚对待学术,专心于学术研究,除了使政治远离课堂,还要注意不为他人的评价所干扰。

  

李俊蓉同学阐述了伦理价值在学术和政治领域的体现。政治领域的主要追求是务实考虑后果并对此负责,政治家承担的是工具伦理和责任伦理,因而信念伦理处于弱势。而学术与政治价值中立的区别在于:学者是积极中立,基于普世关怀与教育目的;政治家是被动中立,这是手段困难和目的多变的境地中的难以抉择的产物。

  

丁宁同学总结了支配的要素。支配的权威包括血缘的权威、先天才能与领袖气质的权威、通过法治条文确立的权威。这并不是绝对分类,而是三种要素,可以同时兼具。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支配的要素越来越在物上做文章,譬如国家财产。在现代社会中,权力归于民众,支配的要素也应该掌握在人们的手中。

  


17级预备队成员丁宁发言)

  

丁宇童同学讨论了以政治为业的两个问题。以政治为业的三个决定性前提条件是激情、责任感和恰如其分的判断力。以政治为业的两种方式分别是政治而生存和靠政治生存。政治而活的人比政治而活的人境界更高,他们将政治作为自己的生命,看作自己的一种使命,而不是仅仅依靠着政治来增加个人收入、为自己谋福利。

  

欧家新同学分析了学术与政治要划清界限的原因。政治与学术,有着天然相对立的鸿沟。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课堂里没有政治的位置,不能以任何形式将自己的政治观点强加给学生。这个多元世界,我们必须遵守世界因不同而精彩的前提,并由此接受价值的多元性。这就警戒我们,绝不能进行精神专制。

  

《邓小平时代》

陈海龙同学从自己的所见所感为起点,讲述了邓小平的三起三落的历程。他曾经去过邓小平的故居,在邓母的墓地旁边有一条弯曲三处的小溪,信奉风水的人认为它代表着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周楚豫同学结合邓小平的历史事迹探究其性格中的实用主义。邓小平上台执政后,摒弃了大跃进文革的理想色彩,提出不管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的理念;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方针,着手经济发展;多次赴国外访问,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面对经济飞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之间的矛盾和国民不满、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大批人失业的现状,坚持实用主义优先,推进改革开放。

  


17级预备队成员周楚豫同学发言)

  

饶泊宁同学讲到了改革开放的挫折与对策。改革开放包含两方面: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的第一个开放对象是日本。为了克服国人的仇日心态,邓小平1978年访问日本,迈出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接着他访问美国,以军人的姿态与美方讨论了日本问题和苏联问题。在对内改革方面,邓小平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沿海开放。但改革开放主张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使得贫富差距比较大。

  

文思宇同学讲到了文革末端与邓小平的关系。在邓小平三落的时期,四位领导人相继去世,四人帮被捕。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整顿各个战线。由于批判文革,邓小平引来了毛泽东的反感,招致了人们的批斗。但他仍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事区分开来,他的为人诚恳,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17级预备队成员文思宇发言)

  

本次读书会至此圆满结束。

  


版权所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文治附楼三楼    邮政编码:430074    站点访问量: 1000